倒闭、老板跑路、破产、董事长身亡……新一轮清算危机已经来了!

2018-03-14

2018-03-14      正和岛

一场清算式的危机似乎已经来了。

一方面,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累积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决策层开始着手进行系统性修正;另一方面,货币、债务与产能的周期性调整也将在2016年触底。由此看来,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出清的大幕已经拉开。

传统的私营企业无疑是这次大规模市场出清的主角,它们大多依附于时代大势生存,往往粗糙、善变、不讲原则。一旦经济大势散去,这种传统落后的私营企业就失去了生存空间。

刀口上的现金流

缺钱成了眼下最棘手的问题,没有钱,企业说倒就倒。

近60家福建鞋企倒闭,老板跑路屡见不鲜

近日,晋江喜得龙公司破产、晋江闽超鞋业公司破产重整的消息一一被放出来,人们纷纷感叹,晋江鞋厂这几年是怎么了?20余年,凭借“OEM起家—转做内销—签代言人砸广告建品牌—门店扩张—上市”这个捷径,晋江成了“中国纺织产业基地”、“茄克之都”。然而在这轮行业深度调整之下,晋江显然也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上。

对于晋江企业来说,融资主要手段是银行、民间借贷及上市融资,但目前这三种途径不仅阻力重重且暗礁汹涌。大部分跑路的企业就是因债务到期无力偿还而致资金链断裂。如今环境,大部分银行最多维持贷款余额不变,对鞋服行业不会新增贷款。企业有一定规模尚可争取银行贷款,而更多的小微企业只能转向民间借贷,但利息随银行缩贷而水涨船高,年利息高达30%,在当前鞋服行业低迷和利润大缩水时期,这种融资方式的风险可想而知。

1.jpeg

20多家船厂因资金链断裂走向破产,数十家企业争抢一口饭

 “谁的资金链先断,谁先死”,这成为造船行业的一句咒语。订单量急剧下滑,人工等成本居高不下,弃船拖延交付现象高发,造船行业整体陷入困境。继2015年20多家大中型造船企业破产或停产之后,今年又陆续出现数家造船企业陷入债务危机。

民营企业全军覆没,国有企业苦苦支撑。有业内人士预测,我国造船行业经过市场的调整和兼并重组,最终将仅剩10家企业左右。据了解,为了避免资金链断裂而破产,目前国内造船企业为了获得一点现金流竞相压价接单,这使得主要船型的船价较2007年已经腰斩。

3.jpg

一年有243家工厂关门或移出“世界工厂”

据香港《东方日报》报道,东莞近年因制造业陷入寒冬,不少工厂负责人“转型”投资房地产,厂房十室九空。

东莞过去有世界工厂的美誉,到处都是工厂和生产线,为全国经济和就业,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但随着出口低迷、订单减少,加上人工越来越贵,不少工厂纷纷倒闭。当局数据显示,单去年一年就有243家工厂关门或者移出东莞。

董事长身亡,东北特钢破产,中国钢铁业遭遇破产与合并联合冲击

对于中国钢铁行业来说,东北特钢的破产是地震般的现状里出现的最新冲击波。

中国东北工业核心地带的国有钢铁生产商东北特钢集团在集团董事长杨华被发现疑似自杀身亡之后,出现了首次违约。近日,至今已9次违约的东北特钢终于确定进入破产程序。

中国钢铁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对全球都产生了影响。去年,中国钢铁制造商未能削减产量适应不断下滑的国内需求,导致大量中国钢铁涌入全球市场,拉低了钢铁价格,令全球钢铁业陷入危机。为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政府正在推动自上而下的整合。

政府正在实施旨在增效减债的钢铁业发展计划,大型钢企的合并及地方钢企的破产重组正冲击着整个钢铁行业。政府希望到2025年前,通过关停工厂、资产重组与合并策略打造占中国钢铁产量60%到70%的10家集团。

2.jpg

“能合并的就合并。合并不了的会去问银行能不能债转股。如果这也不行,就会选择最后手段——破产。

实业凋零,不如卖家移民

东莞近年因制造业陷入寒冬,不少工厂负责人“转型”投资房地产,厂房十室九空。已在广州购置四套物业的灯饰厂负责人唐先生坦言,如今开厂的收入根本不够给员工发薪水,“最好赚钱的还是买房子”。

唐先生在东莞的灯饰厂高峰有逾百名员工,连续数个月都要加班,订单大多是出口的产品。然好景不长,近年订单减少,价格下跌,加上工人成本上涨,“减少员工又导致订单主动减少,还要倒贴钱来发工资,你说不关门干什么”。唐先生遂于前年关闭工厂,借亲人的名义陆续在广州购置四套物业,“幸运的是买了房,不幸的是没买更多”。

一个深圳老板的无奈和绝望

作为一个有着20多年创业的经验的王老板来说,这个曾经号称中国最开放的城市——深圳,已经让他觉得越来越力不从心。

王老板的公司是生产型企业,有一个近300人的厂子,主要的客户是国企和上市企业,这要是放到过去,是非常好的业务。但在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的当下,客户的回款越来越慢,账期越来越长,从原来的一个月一结算,变成现在半年一结算,王老板只能自己大额垫资,倍感压力。就人力成本这一项,他每个月的开支近200万元。外加厂房、电费、水费、税费和各种公关费用,每个月的开支超过300万元。问题是,产品生产出来了,也卖了,但货款却迟迟不得收回。

日益紧张的资金链,让他自然而然的想到银行贷款。但银行贷款并不简单,当他去银行咨询贷款的时候,银行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有房产吗?在当下的深圳,相对于房产而言,公司的经营状况和项目本身根本算不了什么。

负担最重的税负,解决最大的就业岗位,却没有应有的地位,“当下如果还要坚持做实业无非是找死”。王老板说,钱已经足够两辈子花了,没有必要为了所谓的理想,去受无谓的罪,等他今年把所有的款项收回,不再扩大生产,慢慢把原来工厂里的员工分流,最后还是打算把工厂关了。

5.jpg

他选定了自己未来的两条出路:

退出实业,把实业交给国家去做,自己也从事投机投资,做轻资产的买卖;2变卖家产移民。王老板选择第二项的可能非常大,毕竟自己的孩子已经在美国留学。

两三年以后,深圳又少了一个踏踏实实做实业的老板,多了一个炒房的炒客;或者中国又少了一个优秀的国民,西方多了一个消费的富翁。

王老板的选择不是孤立事件,无数个曾经满怀热情以实业造福社会的创业者选择抛弃实业,甚至抛弃中国。

一场硬着陆已经无可避免

这场危机原本2009年就靠岸了,但被轰轰烈烈的四万亿挡在门外养了7年过后,以更强大的姿态回访 。2011-2015年,全国一直没有出现大范围过剩产能关停,相反,四万亿砸出来的新产能陆续投产了。企业天然有旺盛的求生本能,依靠历史积累,或银行借贷、地方政府补贴的方式勉力维持。这种勉力维持固然推迟了失业、坏账等阵痛,但也意味着把冬天无限延长。


阅读374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